暴雨為何致災—上知控高科網不僅傳播的是科技更多的是傳播知識
暴雨本身是一種自然現象,但也是我國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也就是說,暴雨具有潛在的破壞力和危險性。如果一場暴雨沒有直接造成生命傷亡和社會財產損失,就不是暴雨災害。暴雨是否造成災害,有幾方面的因素,除取決于降雨強度、持續時間以及發生暴雨的時間等自然因素外,還取決于降雨區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人口、防災抗災能力等社會和人為因素。
暴雨強度、持續時間是最基本的致災因子。如果50毫米的雨量是均勻分布在24小時內降落的,相當于每小時雨量2毫米,人們就會感覺是比較柔和的細雨。但實際上雨并不是均勻降落的,往往會在很短時間內降下大量的雨。這里講的暴雨強度,一方面是指24小時(1日)累計雨量的多少。如2004年11月9日,浙江臺州、溫州等地出現深秋罕見的大暴雨天氣,其中溫嶺24小時雨量達253毫米,打破全省11月份歷史最大日雨量紀錄;河南上蔡1975年8月7日雨量達755.1毫米,這也是我國日雨量的極值。另一方面是指單位時間內的降雨多少,如小時雨量、分鐘雨量,我國曾記錄到5分鐘53.2毫米的雨量(出現在1971年7月1日,山西梅桐溝),1小時雨量極值是198.3毫米(1975年8月5日,河南林莊);2007年7月18日,山東省出現強降水天氣過程,其中濟南市區1小時最大降雨量達151毫米,為1958年以來歷史最大值;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出現特大暴雨過程,降雨集中在21日10時至22日06時的20個小時內,房山區河北鎮降雨量達460.0毫米,有18個氣象觀測站的小時雨量超過80毫米,最大小時雨量達100.3毫米。
大范圍嚴重的暴雨災害與持續時間長有極大關系,或者一次暴雨過程持續數天,或者一段時間內接連多次出現暴雨過程。如1991年江淮地區出現的暴雨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75億元。不僅雨量大,而且持續時間長,5-7月間多次出現暴雨過程。主要降雨時段有3個,5月18-26日江淮及附近地區降雨頻繁;6月2-19日江淮及太湖流域一帶接連出現幾次暴雨過程,12-14日安徽壽縣、潁上降水量分別達421毫米和414毫米;6月29日至7月13日雨區再次位于江淮及太湖流域一帶,安徽黃山光明頂24小時降水量達328.4毫米。1998年6-8月長江全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降雨日數普遍超過40天,局部多達60天以上;與此同時,松花江、嫩江流域也出現持續性大暴雨過程,降雨日數普遍在35天以上,局部超過55天;當年全國因洪澇災害經濟損失達2550億元。
當暴雨發生以后,地理環境成為影響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誘發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盆地和山間平川地帶一般來說地形有一定坡度,沿河多為階梯臺地,排水條件較好,洪水浸淹范圍有限,不致于造成重大災害。然而,如果遇到高強度、大范圍的暴雨,尤其是持續性大暴雨,就容易發生大水淹城的嚴重災害。平原地區由于地勢平坦,面積遼闊,以漫漬性澇災為主。我國平原集中分布在東部,也就是長江、黃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等幾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區,江河洪水主要來自其上、中游,進入平原后峰高量大,如果河道的泄洪能力弱,很容易導致洪澇災害。洪水泛濫后,因為平原地勢平坦,行洪速度相對緩慢,一般不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但平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一旦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對社會生活的破壞是非常巨大的。
人為因素對暴雨致災也會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對森林植被的破壞,會引發水土流失。森林一方面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土壤滲透率高,蓄水性好。森林被破壞,直接導致水土流失,使河道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降低河流及其周邊地區的調洪、蓄洪能力。圍湖造田,影響蓄洪能力。筑堤圍湖、圍江河造田,會導致江河、湖泊的水域面積減少,河流不暢,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大量降水或上游來水匯流入河,就會造成河水暴漲,泛濫成災。侵占河道或蓄洪區,造成流水不暢。在河灘河道或蓄洪區種植作物甚至修建房屋、道路等,使能夠吸納水分的土地面積不斷縮小,建筑物阻礙洪水下瀉,就很容易泛濫,造成巨大損失。此外,過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也會加劇洪澇災害的風險。
暴雨天氣出現時,多伴隨雷電和狂風,常導致山洪暴發,河流泛濫,內澇漬水,毀壞莊稼、建筑、物資,人畜傷亡、作物歉收或絕收,交通、通信受阻等。暴雨可直接致災,也易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暴雨洪澇災害涉及工農業生產、交通、通信、建筑設施、城市運行、民眾日常生活、生態環境等各方面。
然而,暴雨并非一無是處。暴雨常造成災害,但也有造福人類的一面。在恰當的地方、恰當的時間,適量的暴雨則利大于弊。久旱之后,一場暴雨會將旱情解除;南方夏季高溫伏旱期間,暴雨不但可以解除旱情,還可以驅走酷暑;北方的許多地方,全年的降水量取決于一兩場暴雨,有暴雨則無旱象;在水資源矛盾凸顯的當下,更是盼望暴雨給水庫多多蓄水,以緩解城市用水緊張的狀況。因此,我們要趨利避害,科學利用暴雨帶來的降水資源造福人類。
- 上一篇:南京林業大學人工模擬降雨機不同降雨強度對凋落物覆蓋產沙模擬降 2015/7/6
- 下一篇:人工模擬降雨系統一某大學人工降雨廳模擬降雨系統通過驗收 2014/12/24